中国共产党新闻网>>党史
分享

“七七事变”前的青龙桥火车站什么样?

一诺牵心,78年老照片回家

2025年09月01日09:00    来源:北京日报222

青山与长城怀抱间,青龙桥火车站见证着百年历史变迁。走进青龙桥车站文化展厅,青灰色的古朴外墙、古老的砖红色百叶窗还保留着旧时风格。展厅墙上,6幅青龙桥车站老照片引人注目,它们是由中国电影教育开拓者、著名摄影师孙明经在“七七事变”发生一周前拍摄的。

谈起这6幅照片,老站长杨存信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延宕78年的履诺故事。

1937年6月,民国政府组建的“西北考察团”沿着京张铁路一路北上,希望能为后世留下更多资料。时年26岁、正在金陵大学任教的孙明经也在队伍中。6月30日,考察团抵达青龙桥车站。孙明经带的拍摄设备十分先进,一下子就引起了青龙桥火车站站长的注意。站长希望能为车站留存一些照片,孙明经欣然答应:“照片洗出来后,会向车站送交一份留存。”

但这句承诺,却因日军侵略而落空。7天后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考察团行程被打乱,青龙桥车站也被卷进战火。孙明经坐上了南下的火车,后又前往美国考察,移交照片的计划未能实现。

兵荒马乱中,孙明经拍摄的大量珍贵胶片和影像资料不知去向。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,在一处仓库中,这些装在麻袋里的影像资料才重见天日。

孙明经和儿子孙健三(原名孙建三)一同在成堆的资料中翻找。让他们十分惊喜的是,青龙桥火车站的底片和照片竟然完好无损。看着车站的照片,孙明经百感交集,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把这些照片送回青龙桥车站。

孙健三多次给青龙桥车站打电话,却一直没有接通,送照片的事便被搁置下来。1992年,孙明经临终前,他还惦记着送这些照片“回家”。他也十分遗憾:1937年与站长一别,便再也没见过面。

2015年,为了给《京张路工撮影》影集做相关论述和解释,北京档案馆工作人员和相关专家来到青龙桥站实地调研。“我看到有位专家手里有一本《1937年:战云边上的猎影》,书里发表了一些老照片,里面还有以前没见过的青龙桥车站照片。”当时任站长的杨存信看到这些老照片后十分兴奋,辗转与孙健三取得了联系。

接到杨站长电话的那一刻,孙健三也激动万分。他立即冲洗了4幅照片,并选在2015年6月30日送往青龙桥车站。此时,距照片的拍摄时间正好78年。

“父亲,我已经把这些珍贵的照片送到青龙桥车站了。当年您和老站长之间的约定,我代替您实现了……”孙健三将冲洗好的4幅珍贵老照片送到车站,并用DV记录下这些老照片回家的过程。

78年前的约定,终于兑现了。2016年春天,孙健三又送来了两幅照片。

“他所拍摄的照片,在当时可能不足为奇,但现在看,却是青龙桥站仅存的全面抗战前的影像,是研究车站历史特别是抗战前历史的重要资料。”杨存信说。

一张照片中,青龙桥车站主站房前,两名扛着长枪、背着大刀的二十九军战士正在站岗,隔着照片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青龙桥站也未能免遭战火,如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,詹天佑铜像上还留有弹孔。

其它的照片中,有侧方向拍摄的詹天佑铜像,有铁路线上的苏州码子公里标,有铁路线旁的老房子,还有从车站西侧拍摄的车站全景。

看到抗战前夕的车站实景,困扰杨存信心头多年的问题也迎刃而解。他指着照片里的一排房屋说,“我就在这排平房里出生,那时有很多老人说房子是日本人建的,争论不休。事实证明,这排房子在日本人来前就已经有了,应该是中国人建造的。”另一幅詹天佑铜像的照片中,看得见铜像基座的文字,字体与现在看到的字体相同。“一些照片里基座没有文字出现,有人说是后添的文字,这张照片证明1937年就有文字,没字的照片,应该是因为照相技术不完善而反光导致的。”杨存信解释。

此前,杨存信和同事曾在京张铁路北京居庸关附近发现了几块用“苏州码子”标示的线路标志碑。所谓苏州码子,是早期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数字,老京张铁路早期标志上就曾使用“苏州码子”计算里程、坡度等信息。经过鉴定,这些标志碑就是詹天佑1909年修建京张铁路时使用的。杨存信指着照片比照,“这张照片里,59公里的公里标就埋在路旁,当时还在发挥作用,离发现它的地方也就二三十米,印证了我们当初的判断。”

如今,京张高铁开通了,新八达岭隧道从青龙桥站的地下穿过;青龙桥站早已停止办理客运业务,常有游客来此参观。6幅陈列于展厅的黑白老照片默默地提醒世人:不忘过去,不惧将来!(北京日报记者胡子傲、通讯员李溢春)

(责编:代晓灵、万鹏)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微信“扫一扫”添加“学习大国”

分享到:
推荐阅读